" >
距离实现“让学生身体出汗”的体育课,我们还有多远?
近年来,全社会愈发认识到,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“动起来”,拥有强健体魄的重要性。作为学生在校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,体育课在今年两会期间再次成为代表、委员关注的焦点。那么,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,体育课应扮演怎样的角色?
2月17日,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。在课间时间,学生们在操场上练习投篮。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,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调整为每天1课时,一般课间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,学生每天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。
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到,要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,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、健身心。体育不仅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,还能锤炼拼搏精神、团队协作、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。
数据显示,近年来,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现象呈增长趋势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认为,孩子每天有两小时阳光下的户外活动,对视力、骨骼发育、心肺功能等都有益处。此外,体育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。
今年两会首场“部长通道”上,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希望孩子们“心里有阳光、身体能出汗”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李慧认为,目前“重智轻体”的现象仍普遍存在,体育课往往被视为“副科”,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。她建议将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纳入法律法规。
全国政协委员杨松建议,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,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措施,整治占用压减中小学生体育课时现象,将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纳入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指标。他同时期待国家加强政策扶持、加大资金投入,保障学校体育经费,确保学校有足够且多样化的场地及体育器材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游泳奥运冠军张雨霏表示,体育能教会孩子如何在运动中与身体对话,从中获得持续一生的能量。
为了让体育课效用最大化,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提出,可以通过引入专业运动员、有资质的社会人员、高校相关人员和资源,丰富体育课程内容、加强体育教学力量、提升体育教学水平、增强学生体育兴趣。
厉彦虎认为,讲好冠军故事对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有积极影响。世界冠军顽强拼搏的故事对青少年精神上是一种滋养,让青少年从世界冠军的故事中汲取养分,促进其健康成长,向更高的人生目标迈进。
总之,实现“让学生身体出汗”的体育课,离不开硬件条件支撑,同时也需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观积极性。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